秦人的乐舞喜好——秦音乐文物漫谈
摘要:北京时间20191203关于【秦人的乐舞喜好——秦音乐文物漫谈】的具体情况和说明,让www.symczz.cn新闻频道以图文形式为您慢慢道来,本文关注焦点《特别黄的免费大片视频,黄色大片,全过程,黄色电影免费片日本大片,黄网站,大片,黄色免费网站,电影,网站,视频,日本黄大片免费播放器,黄色片,日本一级特黄大片免色,完整版》。
秦国强大起来后,东方各国的音乐逐渐传入咸阳,乐器种类增多,有了筝、铜栗、箫、篪、琵琶等。庙堂之乐,钟、罄不可缺少。凤翔秦公一号大墓出土有石罄多枚。因为有了钟、罄,乐声便典雅肃穆。据说秦始皇曾铸钟4枚,重12万斤,合今30多吨。这些钟目前还未发现,也许有些夸张,但秦陵除了除了发现军中指挥用的钟、鼓外,还发现有乐府钟。该钟因在钟钮一侧刻有小篆字体“乐府”二字而得名。
秦公钟系春秋时秦器,高75.1厘米、甬高53厘米,重62.5公斤。秦公钟和秦公镈上均有铭文,内容相同。铭文“秦公”是指秦武公,铭文记述了秦先祖襄公被周王“赏宅受国”之事,以及文公、静公、宪公三代秦君治国兴邦的业绩,表示自己要继续虔诚祭祀祖先和上天,以求得福祉。秦公钟、镈上的铭文记载了秦人早期历史,为寻找秦都平阳提供了重要线索。
1976年,考古人员在陕西凤翔县南指挥村发现一个巨大的中字形贵族墓葬,大墓由东西墓道、墓室、椁室组成,全长300米,墓深24米,总面积5334平方米,虽然墓中很多珍贵器物被盗掘,但仍出土了3000余件金器、玉器、铁器、石器的骨器,其中刻有大量文字的石磬,证明大墓主人是秦景公。
秦景公一号大墓采用最高等级的葬具“黄肠题凑”,墓内共出土石磬30多块,大多残缺不全。秦景公石磬,通长29.5厘米、股博10.8厘米、鼓博8.5厘米、孔径1.6厘米,重1.3千克。从铭文分析,该石磬是秦景公即位时举行冠礼、祭祀宗庙所用的乐器。磬铭记载了景公即位时的庆典盛况。
三、秦宫廷艺人
1999年,在秦始皇帝陵东南方向的内城之间,发现了一个大型的陪葬坑。试掘出土了一批非常罕见的陶俑。他们大多数上身赤裸,只穿彩色小短裙,手势姿态各不相同。根据文献的记载与陶俑生动的形象推测,他们很可能是为宫廷表演举鼎、持杆、摔跤等娱乐活动的百戏艺人,是供帝王休闲娱乐时表演舞蹈杂技的百戏俑。同出的还有无盖一尊大铜鼎。从出土陶俑及铜鼎来看,它生动地反映了秦代娱乐文化的一部分。
所谓百戏,是指古代的散乐杂技,包括扛鼎、角力、俳优等,这些娱乐活动兴起于春秋战国,盛行于秦汉,包括各种杂技、幻术、戏剧、乐舞等。据记载,秦始皇收六国乐舞于都城咸阳,于是咸阳就成为一个文化交流中心。秦咸阳宫出土的壁画中如实反映了宫廷宴会上百戏表演的节目,其中有一幅表现的就是缘竿之戏。壁画出土于秦都咸阳第三号宫殿遗址,在东壁第五间下半部的画面上。所谓缘竿之戏,就是爬竹竿。秦宫廷中一定会经常表演这类杂技节目,所以,秦始皇才会在死后把这种娱乐项目照搬到陵墓中,供其在阴间继续欣赏。
2000年,在秦始皇陵东北5里的陈王村发现一个平面为“F”形的陪葬坑,坑内出土多件青铜禽类文物,初步命名为水禽坑。坑内出土的青铜禽类文物大小不一,动作姿态也不同,经修复知有天鹅14只,鹤1只,鸿雁16只。坑内还出土陶俑15尊。从已修复完成的两尊看,一尊呈箕踞坐姿,即直身坐下,双腿向前平伸,上身前倾,双手自然放在双腿上,左手微握,掌心向上;右手半握,掌心向下。从迹象观察,该俑左手应持一长形东西,似乎是乐器类物品,右手向下拨动乐器上的弦索,似在演奏乐器。他头戴布帻,身穿长襦,下着长裤,腰间系革带,右腰处悬挂着长方形的扁囊,头部微微下垂,神态十分专注。另一尊跽坐姿态的陶俑,左臂自然下垂,双膝跪地,左膝前伸,右臂微曲上举,拇指平伸,其余四指半握。这尊俑的装束与前件一样,目光下视,面部表情宁静祥和。
相传在秦穆公时期,萧史善吹箫,天鹅闻箫声便自动飞来,并随着箫声列队起舞。秦以前就尝试着用音乐去训练动物尤其是禽类。7号陪葬坑可能是用音乐形式模仿宫廷里的一些场所或一个机构。
水禽坑的功能与太液池等功能一样,既能玩乐,又能祈神。秦始皇统一六国后,听说东海有蓬莱、方丈、瀛洲三神山,于是派人赴东海求长生不死药。秦陵水禽坑,就是为了祈福、祈寿、求祥瑞。这里有仙鹤、天鹅等瑞鸟,还有乐人奏仙乐、唱仙歌,真是其乐融融。缥缈的仙界高居天宇,不灭的灵魂周游其中。2000年前的天国梦想,永远凝固在这里。
来源:秦始皇帝陵博物院